我從小就是個“書蟲”,在讀過的眾多書籍中,我印象最深的是韓毓海教授撰寫的《世界里的中國》。這本書梳理了中華文明、中華民族歷史發(fā)展的脈絡,揭示了中華文明的基因。讀完這本書后,我體悟到了閱讀的雙重價值:立己之心,達世之道。
一是以書立心,知行合一?!妒澜缋锏闹袊窌械谖逭绿岬降耐蹶柮鳌案裰裎虻馈弊屛疑钍苡|動。他曾經(jīng)依照《大學》的指示,七日靜觀竹林,最終悟出“知行合一”的智慧,并最終成為了一個為民造福的人。在寧王叛亂,盜匪橫行,萬家訴訟的時代,他以鄉(xiāng)規(guī)民約,化解了基層的戾氣、怨氣,把江西、廣西等地治理得風調雨順,不但平定了山中賊,更平定了心中賊。他的事跡啟示了我:讀書不僅是知識的積累,更是實踐的指南。來到北大之后,我立志勤學修德,求真力行,曾經(jīng)前往多個省市,和中小學同學們分享自己讀書的感悟,同時抓住寶貴機會投身實踐,參與名著賞讀《淘氣包埃米爾》、《三國演義》等課外教輔資料的編寫,領會了唯有將書中智慧付諸行動,才能真正實現(xiàn)“知之愈明,則行之愈篤”的道理。
二是以書增智,培養(yǎng)才干。當我就讀對外漢語專業(yè)時,我發(fā)現(xiàn)中小學同學和外國友人一樣,都充滿了對文化的好奇。當我穿著襦裙參加中文周活動,他們會問我:這是什么時代的衣服?當我拿出一張百元大鈔介紹錢幣,他們會對毛主席像展露興趣,讓我介紹他的故事。外國友人還會善意地問,你們中國搞市場經(jīng)濟,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嗎?我突然發(fā)現(xiàn),如果沒有充足的知識儲備,我很難既求真務實,又準確客觀地回答同學們的疑問。因此,不斷閱讀積累就顯得尤為重要,《世界里的中國》提供了思路:襦裙是唐裝,這是一個開創(chuàng)科舉的朝代,英國的文官制度就肇始于此;那是毛主席,他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,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,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;我們姓“社”不姓“資”,1997年發(fā)生金融危機時,中國是唯一一個成功抵御亞洲金融危機的大國,體現(xiàn)了國家經(jīng)濟調控的優(yōu)勢。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,我更加切身體會到“向書本學習,是豐富知識、增長才干的重要途徑。
“少年易老學難成,一寸光陰不可輕?!睆闹行W開始,我就在課余堅持讀書,勤做摘抄筆記,希望今后能和更多的同學們一起共讀經(jīng)典,立定志向,在“霽月光風夜讀書”的過程中,不斷思考什么是中華民族引以為傲的中華文明,培養(yǎng)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,將所學知識有朝一日付諸實踐。張載曾說:“為生民立命,為天地立心”,我們每個人都是閱讀的受益者,也應該是文化的傳播者。讓我們以書香滋養(yǎng)青春,以行動踐行理想,共同書寫新時代的文化華章。(北京大學2024級博士生陳柯環(huán))